400-822-8182
中华商城分销中心 温州商会名品汇
  中华商城网首页 > 中华特色 > 历史选粹 > 正文 农民父母的微历史
农民父母的微历史
浏览方式:【特大

星期日周刊记者 王 娜 编辑整理

《农民何谓》以作者与自己的农民父母的一场绵长而深入的对话切入,紧紧围绕于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和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村家庭近60年的风雨历程,从吃穿住行、婚丧嫁娶等最为日常的话题进入,以每一个时段中国的巨大社会变迁“呼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中国最为底层的生活画卷,与那鲜活的生命历程。

城与乡

爷爷:“北京人好,天津人不行。”

我:“怎么呢?”

爷爷:“北京人,对谁都客客气气的,说话,里边儿一个脏字儿都没有!”

我:“天津人呢?”

爷爷:“天津人?你要是门口种棵树,天天有人来给你浇水。”

我:“那还不好?”

爷爷:“开水!”

说到“开水”两个字,低头抽烟慢条斯理说话的爷爷,突然坐直扭过头来。我笑得都没能看清他的表情是否也像马三立。这成了我关于城市的最早启蒙。

多年后,我到北京上大学。先坐汽车抵达赵公口长途车站,又改乘公交来到了著名的交通枢纽西直门。那时它还是大圆盘造型,桥侧拥挤着一排排的小公交。售票员流利地叫着“……华……大颐和园了,……华……大颐和园了”。北京人习惯性的快语和吞字,让我犹豫了很久才爬上了一辆汽车。坐等发车之际,不知道因为什么两辆小公交发生了冲突。一位售票员站着扒着车门,另外一位则从窗户中探出头来,京骂犹如滔滔江水,流淌在古都的街道上。我惊讶得目瞪口呆,又欣喜得喜笑颜开:原来北京人民也不那么“文明”啊?

再之后,在号称人文之地、科技摇篮的中关村,我又领教了更为纯朴的骂声。两位衣着光鲜的女士过马路,一辆汽车抢行,擦身而过。其中一位,对着远去的车尾发射出一句“抢孝帽子呢吧!”另外一位,箭步上前,补射了一句“急着去投胎呢吧!”我不禁感叹:真乃传神之作!

我爷爷的评价,有些不靠谱了。可北京是让人亲近的,起码对于我这种进城农民而言,的确如此。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大概它来自文化的黏合力。脏话里寻找传统,颇有些礼失求诸野的感觉。京骂的博大精深,里边蕴藏着无数的传统思想。披麻戴孝,是儒家礼仪;六道轮回,是佛家用语。两句骂人话里,儒释道已经暗藏其二了。

但北京又是有距离的。它来自哪里呢?我的一位朋友常说,你看首都的街道,那种宽阔里有一股皇气。我觉得有道理,因为一般人哪会把路修得这么没人气呢?还是在京骂里找找吧。在我家乡的土话里,最恶毒的三个字是“私孩子”。北京话中类似的说法是“丫挺的”,它是“丫头养的”的连读。这自然是老爷公子们的杰作。

所以,很多人喜欢北京,因为它浸透在传统农耕文明中。至于有些隔阂,那多来自官场文化的熏染。而人们对于上海和天津的偏见,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工商文明的排斥。

我服膺一个判断:本质上,中国人都是农民。所以,不了解农民,你就不能说理解中国。

爆竹大概最怕过年,一要殒命,二要挨骂。

写下这几个字时,适逢春节。我在村中,一边享受着清夜扪心的安宁,一边听着微博上来自城市的“炮声”。我的同事,一位大V写道:“这个点儿还放鞭炮的人没孩子,我说的是双关语”。

我喜欢鞭炮,但限于农村。大型的产品,为祭祖而燃。天阔地平的旷野,一声轰鸣,或是一串的爆裂,是无法替代的情感宣泄。炸药的含量,随着人们的钱包在膨胀,可当它可以用斤来计数时又能如何?乾坤之内,那不过是个小叹息。天地之大,人生之短,感受更清晰而已。小型的产品,为祈福或游戏而放。划地而建的院落,几声脆响或是一阵的喧嚣,是静中求动的气氛调解。它不会过大,也不会过晚出现,因为放炮的人要自避其扰。

至于城市里的烟花,我则有些敬而远之。楼下的一个二踢脚蹿到我的窗前,我都想朝下打上几发闪光雷。人口的密集,让建筑不得不向天空中发展。于是,头上三尺不是神明,而是邻居。立体空间,需要新的规则;至于那些在街角路边冲霄而起的烟火,也不过是带来片时片刻的欢愉。城市大了,几点睡的鸟儿都有。声音的干扰,并不会像安全的威胁那样画地为牢,它在肆无忌惮地穿透周边的窗户,入了居民的梦乡。

两相对照,我不认为放鞭炮是什么“陋习”。它本不丑,也不陋,无非是被放错了地方而已。“农历新年”这几个字,已经告知我们,炮仗也是一个进城的“农民”。鞭炮禁还是放的背后,是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

其实又何止鞭炮,整个中国人都似乎不适应这个变迁。轻松享受着出境游的新贵国人,归来之时,手拿肩扛着大包小包、大箱小箱,颇有返乡农民的风采。虽然腰缠万贯,但靠着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举止随意等“法宝”,中国人最近还是顺利拿下了全球最不受欢迎游客排名榜的次席。分析之中,最让老外不解的是:为什么那么有钱的人会经常顺走厕所的手纸和餐厅的刀叉?

最近都在提城镇化。有人就提出,重中之重是“人的城镇化”,或者叫“人的市民化”。一般理解,这个词寓意城市化并非只是人的空间转移,还要有同等福利待遇的给予。我觉得不妨再给它增加一层含义,即所有居住于城市中的人,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空间和规则。这需要多方的努力,也需要时间的打磨。听到一些对国人素质的悲愤之言时,我总是很友好地安慰对方:“要宽容,要耐心。你看,我都学会排队了,还有啥不可能呢?”

我家的一个老邻居,晚年得到了一笔“巨款”。确切说是笔房屋拆迁款。至此我才知道,他曾经是天津人。之所以后来他以一张风刀刻画过的脸告别那里,是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全国精简了职工1887万人,与此相应,全国城镇人口共计减少了2600万。经济困难,物资短缺,农村成了蓄水池。这个人,属于其中之一。

周恩来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史无前例。毛泽东谈起这件事说:“我们的人民好啊!几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是共产党哪个能办得到?”

时至今日,好多朋友仍会说我:“你真农民!”

刚开始,我接不住这句话。该怎么回敬呢?指责对方“你才农民”,我肯定不甘心。因为从乡土来的我,认为这是对几亿人的侮辱; 咒骂对方忘恩负义,我又觉得谈不上。毕竟大家都不过是升斗小民,奈何不得大的社会制度。后来,俺一般会笑答:“我确实是农民。抵挡住“蔑视”,一片笑声中,我往往感觉自己很心虚:我是农民吗?

我的农业学历,相当于小学毕业。此前城乡学生的假期都截然不同:城里的孩子放暑假和寒假;农村的孩子,暑假被拆分成了麦假和秋假,以在农忙时帮助家长分担点儿劳动,或许还能为将来成为标准的“庄稼汉”储备农业知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已经开始在暑假偷瓜掠枣了。农业劳动能力,也最终成了嘴里的口诀,而非手里的活计。

我的礼仪常识,犹如幼儿园的娃娃。婚丧嫁娶,是传统“礼治”社会的核心。它那繁琐的程序,复杂的举止,于我犹如天书。为了弥补这一课,我曾饶有趣味地研究起《朱子家礼》。又是查字典,又是对注释,最终不过落得个不明所以。可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而言,这却是基本的生活常识。

以上这些,恐怕每个从农村走出的人都有同感。可即便如今仍旧在农村的我们的同龄人,也已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沟通方式,都已经迥然不同。比如最近回乡,我偶然发现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傻逼”这个词。这种高级“文明话”,显然是顺着文化优势的瀑布飘落下来的,它填补了当地语言的一个空白。

所以,我把我的父母一辈,称作最后一代农民。

我决定和我爸我妈聊聊,说说那些陈年旧事。

交谈之中,我爸经常笑起来:“现在再说这些,就跟说古一样了!”他没吞字,的确是“古”。可这个“古”其实一点儿都不远,就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则经常感到惊诧,原来很多事,都与所谓的“常识”相反。

发现了什么呢?

生产队,其实很民主。队长和会计,需要面对一年一次的“海选”。可它并没能刹住“吃喝风”。

“文革”中,我爸成了“红卫兵”,对自己的揭发行为,他懊悔不已。可混乱中,经济依旧在发展。

改革开放,我想当然地认为制度之变,是个发动机。我爸妈却坚持技术条件的改善,才是农业进步的根源。

宗教信仰,被看作寻找内心支柱的路径。可在农村,它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却遭遇了最朴素的质疑:圣水能灭害虫吗?……得知我所做的事,有朋友说,你在做口述史。我觉得谈不上。记忆,大多是靠不住的。而历史,需要确凿的时空位置。因此,我只能力图去还原一些事情。如果说历史是棵大树,我不过是捡起了一片树叶而已。

又有人说,你把它写成一部农村发展史。实话讲,我没这么大野心。况且我向来认为,“农村”这个通称下,实际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读上一本《乡土中国》,就以为了解了中国农民,是无知的自大。如果说农村是片林子,我不过是围着其中的一棵树转了几圈。

还有人说,你这是在揭伤疤。我不回避苦难,也并不掩饰自己对农民的偏护。因为我觉得,那些大的社会变动,像极了抡圆的鞭子,鞭梢儿打人最疼,而农民就处在这个末端。可我也绝不会隐藏农民的缺陷。莫言在《红高粱》里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我的家乡,在当地也被称作东北乡。

其实,我就是想和父母聊聊天。他们享受着老年生活的安宁,也品尝着儿女在外的寂寞。陪他们吹吹牛骂骂街,顺便了解一下何谓农民,不是挺好吗?

我爸说:“操他娘,你知道这一辈儿人是怎么过来的呀?!”

我的确不了解。

大舅丧礼

2011年冬日的一天,清晨五点左右,我的电话连响三次。接起,断掉,再接起,再断掉,又接起,又断掉。一看是家中号码,我有些恐慌,腿一软,一屁股坐到了地板上。终于接通,是爸爸的声音:“你大舅没了”。原来,我妈已经被这个噩耗弄得六神无主,手抖导致连续出错。

大舅病发时,家中只有舅妈和年幼的孙女。女儿嫁到市内,儿子和儿媳从地处边境的打工地—内蒙古额济纳旗火速赶回。到家之时,已经是他去世后的第三天中午。我路途较近,当天自京返乡。此时所遇,多为长者。随后年轻人,陆续从外地归来。“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心愿,已经被现实牵绊。

世代传习的仪式,不得不随之变化。

丧礼,隆重而考究。一般而言,年长的逝者,会停放五天,父母健在的年轻死者,则停放三天,然后再出殡安葬。气息将尽,即有人通知村中“管事人”前往。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夜半三更,随叫随到。这些人的职能,类似治丧委员会。在与事主商定丧礼的规模和预算后,即全权负责起全过程。具体分工,张榜公布,各司其职。总负责人,名为“总理”。财务、送信、接待、红案、白案、采购等,也全部是召集村中人担任。至于死者家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哭。

一如我大舅的丧礼,这个全村总动员,如今要面对的不再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自耕农,而是各有任务的“工人”。年轻力壮者,鲜有居家之人。或者外出谋生,或者就近打工。

妈妈:“这村里弄得好。大伙商量好的,只要村里有事儿,无论是干活儿的,还是在各单位上班的,一律请假。”

我妈口中的这村,指的张北司徒。这些能够回来帮忙者,自然都是近村的人。即便如此,也殊为不易。能够如此协调,固然有大伙齐心的因素,同时恐怕也有村子规模较小的成分。


爸爸:“现在咱这里已经取消帮戚了。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某家有亲戚去世,按照以前,一个家族的人都要去吊唁。现在则只需要这家人自己去就可以。”

显然,少“打搅”别人,也已经成为了共识。这是主动而为,也是被动所迫。农民,在农村地区已经褪去了不少职业的属性,而成为了一个称号。工业生产,讲究规律性和可预期性。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与工业化进程进行着调试。

……

司徒朔,本名王学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副制片人,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研究员。敬畏文字,笔耕不辍,笃信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曾出版著作《北大在1919:九零后的崛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昵称
评论等级;
评论内容;
     
本栏目相关信息
· 百货店上半年关店创历史之最
(08/24)
·农民父母的微历史
(08/24)
·女性内衣百年变迁史
(08/24)
·成都获251金创历史最佳
(08/24)
·图像时代历史画如何走向当代
(08/24)
·历史的鲜活在细节
(08/24)
·穿过军事法学研究的历史长廊
(08/24)
·津巴布韦总统说津中友谊有深厚历史积淀
(08/24)
  中国传统市场网络化工程专栏  
工程简介 | 工程大事记 | 工程案例
视频展播 | 加盟市场  | 会员商户
  园区招商   企业招商
  ·北海工业园招商   ·法国欧洁蔓
  ·李渡工业园招商   ·圣喜美企业招商
  ·文林工业集中区   ·正丽情趣内衣招商
  ·景洪工业园   ·三爱灵芝企业招商
  知名商城
北辰购物 双安商场 蓝岛大厦
北京蓝岛 百盛购物 西单购物 长安商场
燕莎友谊 国贸商城 中友百货 安润商城
  知名市场
山东即墨小商品批发
山东即墨布匹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服装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精品服装批发
山东即墨木材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环保装饰材料
 
E世界  
 
 

行业资讯

更多>>
市场展会电子通讯汽车

综合旅游房产化工农业

金融医药五金服饰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