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22-8182
中华商城分销中心 温州商会名品汇
  中华商城网首页 > 经商之道 > 政策法规 > 正文 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浏览方式:【特大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

千百年来,黄河既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一条灾难深重的大河,曾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的古语。

然而,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实现了黄河安澜。尤其是威震天下的黄河泥沙量,从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每年流入16亿吨,锐减至目前每年2亿吨左右,已接近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也成为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生态思想历史性飞跃

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标识。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伤亡和重大损失,毛泽东闻讯后悲痛地流下了眼泪,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经过8年不懈治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大大提高。此后,毛泽东又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激励了数代中国人民治理江河的决心和雄心。

看过《龙须沟》的人,都会对开头一段场景印象深刻:一场大雨过后,龙须沟附近各种垃圾和漂浮物直接涌进居民家中。一个三轮车夫家的小女孩妞子被龙须沟吞没……

这正是旧社会龙须沟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长期在蚊蝇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度日。新中国刚一成立,北京市政府就启动了龙须沟改造工程。仅用半年时间,清理了龙须沟内的污泥和垃圾,修建了排水暗沟和沥青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龙须沟的面貌焕然一新。

据统计,1949年到1952年,全国修建排水管沟1037公里,清除垃圾约2000万吨。全国城乡的卫生面貌初步改观。

为了改善新中国的生态环境,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曾经荒漠一片的河北塞罕坝就是在这样的号召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战,变成了美丽的绿色林海。

面对大规模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是工业化刚刚起步的一个国家,我们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老路,避免出现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么体现出来?还怎么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国家?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由于历史上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经过三代人艰苦奋斗,塞罕坝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超过百万亩的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图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 视觉中国供图

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治理江河、绿化祖国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绿色情怀,其中许多战略和构想仍是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目标。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环保工作的方针——“32字方针”,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兴起,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规模扩大,我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愈发重视。40余年间,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法治化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六五”期间,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并将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也使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次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令世界惊叹。

生态保护历史性跨越

1972年,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组织、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给西方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并预言世界将面临生态崩溃的风险,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40年后的2012年,《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乔根·兰德斯,在持续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罗马俱乐部最新权威报告——《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报告延续其一贯的悲观主义判断,唯独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景抱以乐观期待。

兰德斯给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对中国政府生态治理和宏观调控能力充满信心,“资本主义的短视,已经无法做出保障长期利益的明智决策,而中国多年来实行的五年规划以及绿色转型能够以系统性的方式,将中国建设成为符合其长期目标的国家”。

这是国际生态研究学术界基于新中国70年持续不断的积极生态实践作出的判断,也是人类受困于西方生态治理模式而作出的反思和期待。这种期待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70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从法治层面看,早在1978年,我国就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载入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法》,1995年审议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1999年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2000年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覆盖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2014年《环境保护法》重新修订,引入了按日连续罚款、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公益诉讼等措施,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从制度层面看,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性规范性文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建立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写入宪法,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环境保护法,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开征、生态保护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进展顺利。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近年来,杭州市推进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空间布局、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健全生态制度各项工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生动的现实。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西溪湿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和样板,不但引领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潮流,还成为“美丽中国”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图为西溪湿地。 视觉中国供图

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实施以来,制度执行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安排。

从2015年底试点到2018年,第一轮督察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解决了比较大的生态环境问题2100多个。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问责风暴席卷全国,问责1万余人。2019年,第二轮督察再次开展。

触目惊心的祁连山生态破坏案例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发现的。

祁连山曾经自然生态系统多样,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然而,多年来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矿山探采、小水电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大规模开发,以致不同程度出现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草原退化等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7月,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中央通报批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不担当、不碰硬,整改落实不力”……措辞严厉,一针见血,百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这一案例的极大震慑作用在新中国生态环保史上是空前的。祁连山加强整改,到2019年初,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分类退出,水电站生态流量得到落实,林草“一地两证”问题全面解决,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效果初现。

生态治理历史性转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不管有多么艰难,都不可犹豫、不能退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少地区因为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一度走过“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弯路,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能源资源消耗过快,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警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强劲吹响,水、大气、土壤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污染防治行动全面铺开。

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陆续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出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水陆统筹、河海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大气污染防治提速发力,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力挽狂澜式的大气污染防治故事,人们有目共睹。针对我国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2013年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政策举措;2018年接续制定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汾渭平原、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机制,迅速确定了顶层设计和治理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开展,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70年来,我国已多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成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之后,又陆续出台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土壤污染防治法》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让土壤污染治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我国已初步形成由《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等组成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框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制定,让土壤污染防治进入兼顾保障土壤质量和控制环境风险的新阶段。

凉水河,曾是北京南城最大的污水排放地,因有污水直排河流受到污染,被市民称为“臭水河”。2013年,凉水河综合治理正式启动,经过黑臭水体治理、留白增绿,污染多年的凉水河正在复苏:水变清了,河岸变美了,一条条滨河步道、一座座滨河公园,给周边群众满满的获得感。上图:治理后的凉水河(刘新武/摄);下图:治理前的凉水河(新华社资料照片)。

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措施持续加强,投入呈现跨越式增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30亿元,到80年代末期年度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九五”期末投资总额达到101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2017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539亿元,比2001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14.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经济学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乔佐在英国《卫报》撰文称,“十几年前,拿中国碳排放增加说事还相当流行,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在很多方面,中国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已经超过远远落后的澳大利亚和美国。”

生态成就历史性变革

70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了国土绿化行动,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我国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改善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折,中华家园日益美丽动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长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黄金主轴”。目前,湖北省正以系统性举措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湿地保护等一批生态重点工程,优化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长江水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着力打造一条全新的绿色生态廊道,筑牢长江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绿道。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在森林覆盖率上,已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约8%提高到目前的2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9.03%,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成效最显著的国家。2019年2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在水体治理上,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2018年,全国地表水1935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71.0%,比2016年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6.7%,比2016年下降1.9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4.6%,比2016年上升1.2个百分点。

在污染防治上,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0年增长27.8%达到高点,但2010年迅速得以扭转,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4.3%和12.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5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又分别比2010年下降18.0%和12.9%,均超额完成排放总量控制目标。2018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17年继续下降6.7%和3.1%……通过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大气治理上,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到2018年,仅仅6年时间,第一批开展PM2.5监测的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41.7%。近两三年尤其明显,2017年同比下降20.5%,2018年同比下降12.1%,2019年1—8月份同比下降14.3%。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9.3%。北京自从2013年9月出台《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之后,正式向雾霾宣战。经过一系列治理,到2018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42.7%。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后,英国政府付出了30年左右的时间,才摘掉了伦敦“雾都”的帽子;1943年美国洛杉矶雾霾大爆发,直到64年后的2007年洛杉矶空气才达到清洁标准;上世纪60年代因“四日市公害”事件日本开始治理空气中的硫氧化物,从1975年的50微克/立方米减少到2010年的21微克/立方米,前后用了35年时间……

无论是与自己比,还是与其他国家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都很难找到先例。

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吸引着世界目光,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3年后,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充分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世界意义。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演讲,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智慧和担当。12月,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经过艰难博弈后正式签署。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样评价:中国在推动《巴黎协定》达成上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中国一如既往地做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行动派”,用知难而进、率先垂范的担当,传播中国理念,引领前行方向。

回首往昔,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就何其辉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何等壮丽。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一幅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全面铺开。

来源:求是

 

关注生态文明

馈赠名家字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昵称
评论等级;
评论内容;
     
本栏目相关信息
·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11/04)
·拒绝生态环境管理“一刀切”
(11/0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10/25)
·外国人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扩大至27个口岸
(10/24)
·用法治修复生态血脉
(10/22)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将施行新条例
(10/20)
·新一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年内启动
(10/16)
·浙江绍兴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实践
(09/30)
  中国传统市场网络化工程专栏  
工程简介 | 工程大事记 | 工程案例
视频展播 | 加盟市场  | 会员商户
  园区招商   企业招商
  ·北海工业园招商   ·法国欧洁蔓
  ·李渡工业园招商   ·圣喜美企业招商
  ·文林工业集中区   ·正丽情趣内衣招商
  ·景洪工业园   ·三爱灵芝企业招商
  知名商城
北辰购物 双安商场 蓝岛大厦
北京蓝岛 百盛购物 西单购物 长安商场
燕莎友谊 国贸商城 中友百货 安润商城
  知名市场
山东即墨小商品批发
山东即墨布匹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服装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精品服装批发
山东即墨木材批发市场 山东即墨环保装饰材料
 
E世界  
 
 

行业资讯

更多>>
市场展会电子通讯汽车

综合旅游房产化工农业

金融医药五金服饰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