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督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线联平
.jpg)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校已经按照现代化学校的标准进行了改造,空间利用合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活动场所和角落都体现着人文、生态、和谐的理念,但为什么却难以引起学生对“身边校园环境对自己成长发展所产生积极影响”的足够关注呢?我想,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启发、引导和培养尚存欠缺。
因此,在生态校园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条件的配置,更要注重环境育人的功能,要把坚持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作为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国家督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原主任线联平在生态校园行动工作委员会主办召开的“2020全国生态校园建设高峰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jpg)
赠送50片一次性三层熔喷层防飞沫口罩
关注转发 点图领取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生态是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文明则是社会进步或科技进步产生的一系列人的文明状态。大自然孕育、创造了人类,使人类得到发展的基础,而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就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日益受到国际广泛关注的课题。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大量工业废弃物的产生,不仅使社会发展的质量受到影响,使人类生存的状况出现新的危机,同时也对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报告,“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衰退趋势给人类造成的压力正在加剧”,“100万种动植物面临在几十年内灭绝的危险;近四分之三的陆地和66%的海洋环境已经被人类明显的改变,超过85%的湿地面积已经消失”。
面对资源约束的日趋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保证人类社会在健康、安全、有序、可控的环境中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有关各界共同关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这既是对于整个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宜及早谋划的问题,又是一个面对诸多矛盾冲突难以单一施策的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手段,还需要从长远出发,依靠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的治理理念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不断创新治理手段,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建设生态社会的未来目标。所以,我们要站在国家和世界发展的高度达成以下共识: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境界。
人类社会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大自然都为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保障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相处中不断进步并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水平。
但是,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主导下,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在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的同时,都使人类遭到无情的报复。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增长的同时,危害人类生存的难题不断出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有鉴于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规律的生态理性社会就成为人类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对于这个理想社会,有关专家的描述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良性、稳健、全面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方针并做出战略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生动阐释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
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正处于持续增长期的大国,要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不仅及是天蓝、水清、植被茂盛这些外在的自然特征,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当代发展与后续发展的关系,在科学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同时,形成世代传承的以“和谐、绿色、科学”为核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
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对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大历史任务面前,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培养人才、传播理念、科技创新、示范引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宏观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使他们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和传承者。
|